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,香港停業(yè)券商的數量創(chuàng)出了新高。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港交所公告統計發(fā)現,2022年全年,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業(yè),遠多于2021年的17家;而香港聯交所參與者中,正常開業(yè)的券商數量為598家,明顯低于2019年的658家。種種跡象表明,在低迷的市場行情下,香港券商的停業(yè)潮仍在繼續(xù)。
宏觀環(huán)境不佳、港股行情下行等客觀因素的存在,使得香港券商近三年收入持續(xù)下滑,經營壓力增大,但當地券商本身競爭加劇也在進一步推動行業(yè)整合。香港聯交所數據顯示,港股A組經紀商的市占率從2021年的60.36%增加至2022年11月的66.18%,B組和C組經紀商市占率均有下滑,顯示港股頭部券商市占率持續(xù)提升。
香港停業(yè)券商創(chuàng)新高
據港交所公告,2022年全年,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業(yè),遠多于2021年的17家,也多于2020年的37家、2019年的22家。若算上暫停營業(yè)的十余家券商,則2022年非正常營業(yè)的券商數量更是令人吃驚——畢竟在2016~2018年,這一數字僅分別為4家、4家和5家。
近日,港交所更新了交易所參與者最新數目統計,截至2022年底,香港聯交所開業(yè)的參與者數量為598家,相比于2021年的638家,大幅減少40家,這也是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明顯減少。
與此同時,非開業(yè)的香港聯交所參與者數量則從2021年底的64家,大幅增長至2022年底的86家,比2018年的33家多出了一倍多。此外,盡管2023年剛剛開頭,1月3日已有華邦證券、英華證券等3家香港券商宣布停業(yè)。
行業(yè)競爭白熱化
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(yè)總會會長陳志華日前曾表示,客觀經濟環(huán)境轉差,讓香港券商營商環(huán)境和意欲轉弱。港股交易淡靜,使得交易商收入直接減少。環(huán)球加息節(jié)奏提速則讓債市進入急凍期,這也進一步收窄券商收入來源。疊加通脹壓力,不少券商入不敷出,只得選擇“投降”。
客觀環(huán)境趨于惡劣并非是香港券商處境艱難的唯一原因,行業(yè)“馬太效應”的逐步強化也使得不少小微券商更加“揾食艱難”。香港聯交所數據顯示,港股A組經紀商(行業(yè)前14名)的市占率從2021年的60.36%大幅增加至2022年11月的66.18%,B組(行業(yè)第15至65名)和C組經紀商(行業(yè)第65名以后)市占率則分別下滑4.66個百分點、1.18個百分點,顯示港股頭部券商市占率明顯提升。
在A組經紀商之內,差異化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。2021年12月,排名第一的經紀商和第14名的市占率分別為7.19%、2.35%,差距非常明顯;2022年11月,排名第一的經紀商市占率高達10.53%,而第14名僅為2.20%,差距進一步擴大。
港股向好否極泰來?
面對內外夾擊的經營壓力,香港證券行業(yè)人士預計,2023年這股“停業(yè)潮”或許還會繼續(xù),屆時會有更多從業(yè)者飯碗不保。不過,頭部券商似乎不缺人手,此前曾有某香港券商告訴證券時報記者,該公司2022年逆市舉辦招聘專場,就是為了在低迷環(huán)境下吸納更多精英人才,為后續(xù)業(yè)務發(fā)展儲備力量。
此外,近年來,一些來自內地的IT供應商、互聯網團隊、中資背景券商等也紛紛切入香港證券業(yè)市場,憑借在內地積累的技術研發(fā)和互聯網運營方面經驗,與香港本土券商合作,旨在通過金融科技方案減緩結業(yè)潮現象。
盡管目前香港證券行業(yè)仍舊壓力重重,但業(yè)內人士對2023年的港股走勢頗為看好。
中信建投非銀行業(yè)首席分析師趙然表示,港股身處離岸市場,分子端上市公司主營業(yè)務區(qū)域以內地與香港為主,基本面的大方向主要由中國宏觀經濟決定;分母端則由于港美聯系匯率制度,香港貨幣政策與美聯儲高度一致,無風險利率與整體資金量均受影響。展望2023年,中國經濟有望在開放后逐漸復蘇,從而帶動在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改善;美聯儲加息節(jié)奏放緩甚至停止加息,香港市場資金面趨向寬松。
在剛剛過去的12月,港股整體走勢繼續(xù)向上,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錄得6.37%、8.7%的漲幅。浙商國際策略分析師王卉表示,市場對于穩(wěn)增長政策加碼和疫情開放后經濟復蘇的強預期已經形成,當下“強預期、弱現實”的局面仍需要未來經濟數據回暖來進一步驗證。美國整體通脹和經濟景氣度下行趨勢明顯,海外流動性方面的壓力有所緩解,但部分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仍具韌性,美聯儲近期表態(tài)偏鷹??傮w上,仍看好港股市場此輪反轉的持續(xù)性,但短期調整恐難以避免。
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預判,2023年港股市場將迎來結構性牛市機會,港股企穩(wěn)反彈。他認為,經歷了近兩年估值下行,港股處于絕對估值洼地;隨著全球各大央行貨幣政策由鷹轉鴿,開放性強的香港市場在國際流動性面前有先天優(yōu)勢;港股諸多上市公司來自內地,2023年隨著國內經濟復蘇進程加速,港股公司將迎來業(yè)績修復;此外,房地產支持政策持續(xù)催化,利于港股市場反彈回升。
21:12 | “1晚多睡1小時” 海信空調推出新... |
21:11 | The Trade Desk:品牌建設是中國企... |
21:08 | 杰創(chuàng)智能: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... |
21:08 | 華納藥廠: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... |
21:08 | 華納藥廠:第四屆董事會第五次臨時... |
21:08 | 華納藥廠:第四屆監(jiān)事會第四次臨時... |
21:08 | 山水比德: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... |
21:08 | 陽光諾和: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... |
21:08 | 陽光諾和:第二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... |
21:08 | 索辰科技: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... |
21:08 | 鼎智科技:第二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... |
21:08 | 達嘉維康: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... |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 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掃一掃,即可下載
掃一掃,加關注
掃一掃,加關注